眼瞼紅腫怎么回事?這其中嚴重的有眶周峰窩織炎,該病由外部感染病灶(例如外傷或昆蟲叮咬),內部感染(例如副鼻竇炎)或菌血癥的傳播引起。
眶周和眼眶蜂窩織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主要侵襲兒童,引起眼瞼和眼周圍皮膚的急性紅腫(眶周蜂窩織炎)或眼瞼周圍皮膚和眼眶內容的急性紅腫(眼眶蜂窩織炎)。
眶周峰窩織炎發病(占兩者總數的85%~90%)明顯多于眼眶蜂窩織炎(10%~15%)。眶周蜂窩織炎一般發生于5歲以下小兒,而眼眶蜂窩織炎在5歲以上多見。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眶周和眼眶蜂窩織炎可由外部感染病灶(例如外傷或昆蟲叮咬),內部感染(例如副鼻竇炎)或菌血癥的傳播引起。在普遍推廣計劃免疫以前,在未接受免疫的人群中,b型流感嗜血桿菌是繼發于菌血癥的最常見原因(約占80%),肺炎鏈球菌是占另20%的主要原因,注射了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以后,肺炎鏈球菌成了主要的病原體。外部感染最常見的病原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但這些細菌很少能從血中分離到。一般說來,眶周蜂窩織炎病人的病原菌分離陽性率≤33%。
眶周和眼眶感染大多由篩竇或鄰近皮膚直接蔓延而來。眼周圍廣泛分布的靜脈網有利于感染的擴散。這些靜脈無靜脈瓣,使感染能向各個方向蔓延。局部炎癥引起的靜脈或淋巴管梗阻造成感染部位的遠端腫脹。
癥狀和體征
眼瞼紅腫是眶周或眼眶蜂窩織炎的首要體征。單側感染占90%以上,無論細菌培養結果如何,或為何種致病菌,其中發現有外傷或鄰近局部感染者約為33%。75%病兒有發熱,細菌性感染者最顯著,約20%有鼻涕,20%有結膜炎。只有眶隔前受累時才有球結膜水腫,而眼肌麻痹,眼球突出,眼痛,視力下降則表明是眼眶病變。
眼眶蜂窩織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中心視網膜動脈或視網膜靜脈血栓形成,和由于眼內壓增高引起局部缺血造成的視網膜損害。如果感染向顱內擴散,就會發生顱內并發癥,包括硬膜外,硬膜下或腦膿腫,海綿竇或皮質靜脈血栓形成及細菌性腦膜炎。
診斷
必須檢查眼球的位置,眼球運動和視力。由于眼瞼腫脹,檢查眼球時常需要用開瞼器,如有可能,最好請眼科專家會診。表265-6概括了眶周蜂窩織炎和不同程度的眼眶病變的表現。眼球突出的方向可能提示感染部位,例如額竇擴張使眼球向下往外突出,篩竇擴張使眼球朝側面向外突出。如果檢查不能證實眼球突出,眼肌麻痹(通常有疼痛)或視力下降,則應考慮是否有局部皮膚感染灶。如果無局部損傷或感染的證據,應檢查副鼻竇有無感染。
在33%的病人中血細菌培養陽性,其他實驗室檢查用處不大。副鼻竇X線片對診斷1歲以上小兒的鼻竇炎有用,但不能鑒別隔前還是隔后受累。如果懷疑眼眶受累,最好作CT掃描以確定副鼻竇是否受到侵犯以及骨膜下是否突起和眶內是否有膿腫形成,并且CT掃描應在取標本培養和開始抗生素治療后立即進行。
眼瞼紅腫的鑒別診斷包括外傷,昆蟲叮咬,過敏和腫瘤。其他炎性疾病(例如麥粒腫,淚囊炎,淚腺炎和結膜炎)一般根據部位和外觀不難鑒別。
治療
患眶周和眼眶蜂窩織炎的小兒應該住院并立即治療。如果眼眶或副鼻竇需要外科引流,應盡早請眼科專家和耳鼻喉科專家會診。有明顯外部感染灶時,應取滲出物進行培養和革蘭氏染色,并按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若無明顯外部感染灶,應進行血培養并開始按b型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對1歲以下無外部感染灶的小兒應施行腰椎穿刺。由于難以保證無外部感染灶,所以最好在獲取腦脊液或血液培養標本后開始有效地針對b型流感嗜血桿菌以及革蘭氏陽性需氧菌進行抗生素治療(用頭孢氨呋肟或頭孢三嗪加萘夫西林或氯潔霉素及氯霉素加萘夫西林)。如果懷疑中樞神經系統受侵犯,在尚未取得培養結果之前,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如單獨使用(頭孢三嗪)或聯合使用氯霉素和萘夫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