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家族性新生兒驚厥發作開始時表現為廣泛性強直,繼而出現各種植物神經癥狀(呼吸暫停、青紫、心率變化等)、運動性癥狀(雙側或局部陣攣,可從一側游走至另一側)及自動癥(吸吮、咀嚼等)。無肌陣攣及痙攣性發作。
【病因學】 目前認為本病與遺傳有關,所報道的病例均有驚厥家族史。家族成員中的癲癇類型包括新生兒驚厥及其他特發性全身性癲癇。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數家族基因定位于20q13.2,少數定位于8q。BFNS均見于足月正常出生體重兒,偶有早產兒病例,起病則較晚,因而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腦的成熟程度有密切關系。
【臨床表現】男女受累相同。患兒多為足月產,出生體重正常,生后1分鐘Apgar評分在7分以上,從出生到首次驚厥發作之間臨床情況正常。80%的患兒在生后第2天至第3天發病,少數病例起病可能稍晚。
發作開始時表現為廣泛性強直,繼而出現各種植物神經癥狀(呼吸暫停、青紫、心率變化等)、運動性癥狀(雙側或局部陣攣,可從一側游走至另一側)及自動癥(吸吮、咀嚼等)。無肌陣攣及痙攣性發作。一次發作一般持續l~3分鐘,常在1周內有反復發作,以后可有少量單次性發作。近年有報道BFNS的錄像EEG記錄顯示發作為局部性起源,2001年的癲癇綜合征分類將其列為家族性局部性癲癇。
【EEG特征】 發作間期EEG正常,或可見局灶性或多灶性放電,也可表現為反復出現的尖形θ波(thetapointu alternartt)。未見有陣發性放電、反應性缺失或爆發一抑制等提示預后不良的EEG圖形。發作期EEG的資料很少,可有背景活動的廣泛性抑制,接著出現限局性或廣泛性棘波或慢波。
【診斷和鑒別診斷】診斷主要根據典型的臨床和EEG特征,有新生兒驚厥或癲癇家族史,并排除引起新生兒驚厥的其他病因。
本病應與下列新生兒期出現的情況鑒別:
1.新生兒非癲癇性的陣發性癥狀 如新生兒良性睡眠肌陣攣、新生兒震顫等。
2.癥狀性新生兒驚厥 主要通過尋找引起驚厥的病因確定,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代謝障礙、新生兒神經系統感染等。
3.良性新生兒驚厥。
【治療和預后】 有些回顧性的BFNS病例未經藥物治療自愈。有反復發作的病例可給予苯巴比妥或丙戊酸治療,發作容易控制,用藥時間為2~6個月。一般不需更長時間 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