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中午,醫學學士、發展心理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微博)客座教授、育兒專家程躍博士在他的微信公眾號“程博士育兒”中,推出跨年大課《向未來世界的新主人致敬》,提出了自己對于未來互聯網育兒的幾大結論,包括”2016是互聯網教育元年”,“互聯網信息不是好聽就有用”,“互聯網育兒時代的重要標志是育兒的回歸”等。
2016:走向互聯網育兒元年
摘要:今天的育兒要走過從問題解決、到問題防預,再到潛能開發這樣一個階段,從家庭的自然成長到家庭、園所、社會的共同成長階段。伴隨著這種轉變,才真正迎來了互聯網育兒的時代,2016年,我們正走向互聯網育兒的元年。
判斷依據:新浪育兒近期發布的《2015母嬰白皮書》中顯示,80后、90后的母嬰人群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獲取孕育知識的人群高達83.5%。年輕一代開始培育下一代,他們習慣在互聯網中生活,習慣帶孩子遇到問題時在網上找尋答案。
概念解讀:這就是說年輕一代開始成為育兒的主體,他們的生活和互聯網息息相關,注定未來育兒要和互聯網緊緊相連。
互聯網信息不是好聽就有用
摘要:任何時代都存在自己的烙印,而烙在這代絕大多數父母身上的痕跡是關于學習痛苦的記憶,于是就有了這代父母關于子女教育的內心邏輯和自身愿望。當他們不確定時,就尋找網絡中意見領袖的觀點加以佐證自己的認知,以堅定自己的判斷和對成長的理解,而許多意見領袖正是將自己的體驗更加充分表達出來的知識個體,于是這種互動非常痛快、產生共鳴、互相接受,引發潮流效應。
判斷依據:通過研究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熱詞,程躍博士總結出家長接受度高的有“快樂童年、做個幸福而普通的孩子、順其自然、如他所是非己所愿、和孩子做朋友、無條件接納”等教育理念。
概念解讀:很多互聯網上的江湖育兒專家憑借自己育兒的一些體會,依據自己的理解對發展進行著解讀,這些知識具有碎片性,不帶有系統、邏輯,但是他們傳遞出來的內容往往由于好聽、受用,特別引起家長的追捧。
快樂要一生而不只是童年
摘要:對于目前在兒童教育中提倡“快樂”這一主旋律,程躍博士認為這個詞完全脫胎于人們對當前教育現狀的極度不滿。然而,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在今天追求快樂成長、快樂學習、快樂教育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并不真正的快樂,他們的心理有時脆弱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這跟我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
程躍博士認為教育是幫助個體升華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去實現更高層面上的快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習成為一種享樂,讓孩子樂學、樂思、樂做,樂此不疲,讓孩子感悟智慧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使之成為一生發展的動力。
判斷依據:自殺成了當今最典型的事實,兩年前深圳市某醫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過自殺的想法學生就有12.1%,6.6%的學生有過自殺計劃,還有2.2%的學生采取過自殺措施。13.2%的深圳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概念解讀:快樂有多個層次的含義,而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帶來精神的愉樂。快樂也分為片刻和長久的快樂,要想一生的快樂,就一定要培養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人生態度,培養這種品質,不能總是讓孩子事事順心、處處滿意
家長應向自己學習
摘要:程躍博士認為在孩子一歲半以后,家長普遍過于焦慮和擔憂。倡導家長向自己學習,學習在孩子一歲以內的時候自己的心態,要看到兩歲左右的孩子發生的問題,三歲左右發生的問題,也許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不要把他跟未來做特別明確的掛鉤。
判斷依據:程躍博士指出,孩子一歲以內,同樣經常犯錯,會尿床、會摔跤,但家長都有一種樸素的認知,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成長問題,他們隨著發展會自然的消失。而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把所看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跟未來聯系起來,希望把問題扼殺在搖籃里,但是往往他們這樣的做法反而使這個問題更加強化,得到了更多的這個表達,于是他們變得更加焦慮。
家長要向孩子學習
孩子早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發展狀態,他們按照自己的邏輯發展。在程躍博士的基層搖籃里,有個課程體系叫做自然成長模擬教學法,是通過不斷的研究孩子,向孩子學習掌握了一套孩子如何自我發展的邏輯,然后把他提升到教育教學的環境和活動過程中。
互聯網育兒時代的重要標志是教育的回歸
程躍博士認為互聯網育兒時代來臨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教育的回歸,包括教育向家庭、向父母、向規律的回歸。
一、教育向家庭的回歸。通過互聯網,各種要素前所未有地進入了家庭。原本影響孩子成長的三個層面--家庭、學校、社會的,直接從社會切進了一個全新空間,互聯網空間。這不簡單的空間回歸,而是新的家庭生態系統的建立。互聯網育兒并不是用互聯網的內容替代父母,成為新的保姆,而是給出我們更大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權。
二、教育向父母的回歸。所有的家庭教育最終是通過父母完成的,原生態家庭存在著各種情況,父母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學習過任何關于自身的知識,關于養育的知識,這使得父母的教育帶著極強的順其自然的屬性。今天互聯網給了父母學習的渠道與窗口,父母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積累成了可能。
然而,海量的信息擁擠在家長的視野里,互聯網中觀點各異,泥沙俱下,善于選擇,才會真的有益。
三、教育向規律的回歸。一切都在變,科技在變、經濟在變、社會在變、家庭在變,但不變的是兒童成長的規律,如何在萬變之中輕松育兒,只有以不變應萬變。這就需要了解規律、掌握規律、利用規律。而對規律的熟悉往往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實踐者,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尋找這樣的資源,也是家庭要學會分辯的。一個正養育著一個孩子的人,讀了幾本書,文筆好、邏輯好,希望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互聯網的特征,但這樣的分享,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很難從兒童發展的規律中,從群體大樣本的實踐中給出真正的指導。玩概念、從眾,在看起來很好、聽起來很好的背后,是沒有實踐邏輯的邏輯,沒有駕馭成長規律的想當然的邏輯。
向未來世界的新主人致敬
兒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可回避的未來。兒童是最具發展活力的人群,是最具塑造潛能的群體,是一個國家發展最重要的力量,是未來的全部希望。在一個極其重視自身能力提升并促進兒童理想發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必將擁有著超出我們這一代的能力與素質,必然創造出不一樣的未來世界。我們期待這樣的美好未來,同時也向這些必然會到來的未來世界的新主人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