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經常有這樣的對話:
●“爸爸,你和媽媽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子吵架,你們這樣吵架我很害怕。”
“你回你自己的房間去。”(忽略孩子的感受)●“媽媽,我覺得很難過。”
“你只是覺得累了,快去睡覺。”(歪曲孩子的感受)●“媽媽,我想爸爸。”
“寶寶不想爸爸。”(否認孩子的感受)以上是孩子常見的幾種消極情緒表現(xiàn),但是父母的應對方式卻是違背心理健康原則的。消極情緒如果不通過身體語言發(fā)泄出去,就會停留在身體內,最終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在第一個回合的對話中,爸爸完全忽略孩子的情緒,采取不管不問的態(tài)度。而孩子由于受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無法知道爸爸媽媽可能只是因為工作不順利,兩個人情緒都不太好,所以才會吵架。6歲之前的孩子,當他看到自己賴以生存的兩個人相互攻擊時,他體驗到的是恐懼、害怕和憂慮,會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
在第二和第三個回合的對話中,媽媽對待孩子情緒的方式是歪曲和否認。如果情感表達總是遭到歪曲和否定,兒童也許會懷疑自己的感受,開始拒絕體驗感情,最終變成一個毫無感情的人。一旦兒童和自己的真實情感失去聯(lián)系,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情緒是怎樣的,調節(jié)和處理情緒就更加無從談起。而調節(jié)和處理情緒的能力是孩子在兒童期最重要的發(fā)展任務之一。
家長否認和歪曲孩子的感受,常常是因為自己的情緒也不好,所以無意識地采用這樣的方式,避免再擔負起處理孩子情緒的重任。長此以往,家長甚至會把自己當時說的話信以為真,而不再注意孩子的情緒了。
當孩子表現(xiàn)出消極情緒時,父母應當關注地聽孩子講,陪孩子一起體驗其內心感受,雖然不可能讓孩子沒有消極情緒,但是完全可以讓孩子避免被消極情緒傷害。情緒是流動的,去體驗它,表達它,慢慢地它就會過去。陪著孩子一起體驗他的情緒,孩子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也隨之培養(yǎng)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