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德育是一個循環往復,長期發展的過程。那么作為幼兒的家長和教師在這個幼兒德育發展的關鍵時期,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促使他們健康的成長呢?
家長方面一、家長要對圖書、電視以及外界的各種信息環境加以控制和選擇,充分利用有利于幼兒品德發展的各種信息,從而促使幼兒品德的健康發展。
1、圖書家長首先要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有利于孩子品德發展的圖書,并利用空余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共同探討書中的內容,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從而從書中找到學習的榜樣。
2、電視、VCD孩子喜歡看電視和VCD,家長應給予適當滿足,但是要對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進行控制,對看電視和VCD的內容進行選擇,選擇一些益智健康的內容,促進孩子智力的開發,品德的形成。如:歡樂蹦蹦跳、大風車等等,避免選擇一些有較多的打斗場面、恐怖、不健康的內容,以免污濁孩子幼小的心靈。
3、閑暇教育①在空余時間,家長應多帶幼兒去戶外走走看看,讓孩子親近大自然,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注意環境衛生,購物付款要排隊,待人要真誠有禮貌等等。
②家長還應創造條件,讓鄰里之間孩子互動,引導孩子把好吃好玩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分享,放手讓孩子和同伴自由玩耍游戲,從中讓孩子學習交往的技能等,不斷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家長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為孩子作出表率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要改變重智育輕道德的錯誤觀念,努力給幼兒做好表率,在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謙讓,與鄰里友好相處,關心別人,熱愛勞動,講究衛生,尊敬長輩等等,努力給孩子創設一個健康、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促使孩子的品德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教師方面一、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榜樣作用美國教育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變化不是由個人的內在因素單獨決定,而是由他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來決定的,而幼兒的品德發展受制于教師、家庭、集體、個體(自我教育)書籍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在這幾種因素中,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扮演著"指導者"的角色。"所以作為教師,應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榜樣典范作用,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幼兒作出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二、積極探索教育方法,利用各種途徑,促進幼兒德育發展1、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抓住日常生活小事,隨時進行教育。
皮亞杰把兒童道德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2-7歲為他律階段。因此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他的道德評判標準大多依賴于教師與同伴,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使幼兒在具體的行動中,逐漸萌發愛祖國、愛家鄉、愛勞動、愛集體的情感,養成講禮貌、勇敢、誠實、友愛、不怕困難、活潑開朗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品質,真正為幼兒具有良好的品行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兒幫助別人穿脫衣服了,幫別人系鞋帶,玩玩具時互相謙讓了,說出有禮貌的話語時,教師都應細心觀察,抓住時機,及時表揚和鼓勵。而對于那些搶別人玩具、不講衛生、打人、罵人的幼兒則隨時進行批評教育,引導幼兒明辨是非,糾正錯誤行為,抓住幼兒親眼目睹、親耳所聽,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事例來啟發教育幼兒,來潛移默化地凈化幼兒的心靈。
2、寓德育教育于各領域教學之中,各類活動之中《綱要》指出:"幼兒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緊密結合教材思想性及幼兒的當前思想狀況,來進行品德教育。通過主題活動、區域活動、游戲活動等注重幼兒的實踐機會,將德育層層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