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創造力來自何處──作家等之所以不斷地創造,是因為其背后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推動自己──達·芬奇的《蒙娜崐·麗莎》是其戀母情結的一種表現──原型就是世世代代相類似的經驗的反復──在集體無意識之下更有著宇宙無意識,刻崐痕比原型更小──構成人心理的最初單元同構成宇宙的最初單元是一樣的,正是宇宙邏輯──人的心理便是一個小宇宙人的心理如此,那么人的創造力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里仍然以榮格的理論來加以說明。
在榮格看來,人的心理也是由能量組成的,這種隱藏在心靈背后的推動力,在生命的早期,主要集中在諸如吃、排便和崐性等類活動中。以后隨著個人對滿足這類需要的活動日益精通和熟練,這種心理能量就大量投入解決精神需要的創造活動中,崐這就是智慧的創造的源泉。
榮格把當時發現的熱力學定律用于解釋他的心理能量的活動規律,他認為心理能量符合熱力學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原則。崐在每一個人身上,能應用的心理能量是固定的,在人格某一結構中投入的數量較多,相應在另一結構中投入的數量就會減少。崐在他看來,人的心靈是一個相對閉合的系統,這一系統由于受到人的所見所觸所感的外部刺激,便處于一種永不止息的能量崐的“重新分布”和“重新移動”之中,在所有有貢獻的人那里,由于其欲望異常強烈,圍繞這一中心便聚集起巨大的心理能崐量,吞噬和同化著其他的觀念和意象,這種觀念和情感擁有相當的力量左右一個人的行為,讓他致力于創造與追求,這樣一崐來,投入其他活動的心理能量就大大減少,這便是能量分配的等值原則。
但是,心理能量的分布正是按照均衡原則,趨向于在各種心理結構中尋求一種平衡,正如熵的定理一樣,在兩個不同溫崐度的物體相互接觸過程中,熱能將從較熱的物體轉移到較冷的物體,直到兩個物體的溫度完全一樣為止。
心理能量的分配也是如此,它總是傾向于從較強的一方轉向較弱的一方,實現人格系統內能量的平衡。那些有偉大貢獻崐的人,他們經常為新的外來刺激所擾動,故內心的平衡常常被緊張、壓抑、沖突、焦慮所代替。當心理結構中的創造情結壟崐斷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使人的整個精神變得極不平衡時,過分壓抑的心理能量如不及時渲泄,就會像強大的壓力可以導致火崐山爆發一樣,因此榮格認為,所謂智慧,所謂創造,就是人的心理失衡,從而萌發創造動機,在創造活動中疏導心理能量的崐過程。
例如,很多作家、藝術家、發明家等之所以不斷地創造,就是因為后面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推動自己。正如一位作家所崐述:“我寫文章好像是順從一種沖動。我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筆來寫。寫完了就仿佛從一個夢境中醒過來似的,覺得心上崐的重壓去掉了,身子輕松了許多。這時候我的心才感到片刻的安靜。但這樣的安靜并不能持續多久,一篇文章剛送出去,第崐二篇又不得不開始寫了。好像那個推動我的力量從沒有把我放松過。我疲倦但卻不能休息。好幾次我忍不住發出一聲叫喊:崐饒了我罷!然而我并不曾被饒恕過。”
那么心理能量如何選擇突破口,或者說是在什么地方突破的呢?
榮格認為,在人的意識層,它是從意識層的核心──意識自我突破的,意識自我是由能夠自覺意識到的知覺、記憶、思崐維和情感四種心理功能組成。每天我們接觸到數不清的信息,但其中絕大部分都不可能被意識到,因為自我在它們到達意識崐之前就把它們壓制住了。那些沒有被意識自我接受的材料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和儲存在個體無意識中。
那么,個人無意識的核心是什么呢?個人無意識的核心是情結。所謂情結,就是由一組一組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形崐成小簇的觀念叢,它們好像是完整人格中的一個個彼此分離的小人格一樣,各自獨立,有自己的驅力,而且可以強大到足以崐控制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使其他的心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有各種各樣的情結,如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權力情結,友誼情崐結……
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中的情結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對于具有創造情結的人來說,它往往就是創作靈感和動力的源泉。崐微弱的情結只能讓人創作出平庸的作品,而強有力的情結才會創作出杰作來。
例如,達·芬奇是一個私生子,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不幸的童年生活讓他具有強烈的戀母情結。這種情結讓他的許多藝崐術作品都圍繞著母親這一主題展開。許多研究者都認為,他的代表作《蒙娜·麗莎》正是在這種情結纏繞下的一種釋放,而崐這幅畫的本質內容也正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深切眷戀和愛慕之情。
那么,情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榮格認為情結起源于人性中某種比童年時期經驗更為深邃的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
同個人無意識不同的是,集體無意識的存在不依賴于個體的經歷,而且在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永遠不會被感知。例如,崐某人生來也許從來沒有見過蛇和黑暗,但他第一次見到蛇或經歷黑暗時,卻可能發生本能的恐懼反應,這是因為我們的原始崐祖先對這些恐懼有著千萬年的經驗,它便作為“先天傾向”和“潛在傾向”而構成人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把這些記錄在人腦中的祖先經驗稱為原型,或者叫做種族記憶和初級意象。一種原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由遺傳而來崐的,對外界一定刺激產生反應的傾向性。每一時代中每一成員都經歷過的經驗,均有相應的原型,如出生原型,英雄原型等崐等,每一個人命中注定都要經歷的經驗,都有相應的原始意象,它們代代遺傳,決定了個人對外界反應的傾向性。但一個人崐如何具體做出反應,則要看他的生活環境。
集體無意識雖然難以被個人自覺意識到,但可以借助于原型象征性的呈現出來,因而無意識心理內容的充分展開是人格崐發展和潛能實現的必要條件。榮格說:“每一種原始意象都是關于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包含著我們祖先歷史崐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生成。它就像心理深層中一道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崐床,生命之流在這種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在漫無邊際而浮淺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這種河床式原始意象的存在,為人類智慧的高度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心理學家們發現,“原型”實際上就是世世代崐代相類似的經驗的反復,在大腦皮層上造成的一些先天的神經通路,這些通路不僅使人們比較容易學習人類的一些基本知識崐和能力,如幼兒對語言的掌握,而且還影響著整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原型作為人類的先天心象,它在后天外現過程中,會顯示出不同時代,不同種族,不同個體的基本差異,這是因為原型崐最初存在于集體無意識之中,當一個人開始接觸世界的時候,那些與原型相關的經歷和體驗就逐漸附著于這一原型,并由此崐而形成情結,這一情結通過不斷的積累新的內容和材料而變得越來越強大,直到最后有力量使自己強行進入意識之中,這就崐是杰出人物的創造既受到超時代穩固的心理積淀的影響,又匯入不同時代精神、個性特征的原因。
這樣,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型,原型又是情結的核心,當原型作為核心和中心時,它就發揮著類似磁石一樣的作用,崐把與它相關的經驗吸收到一起形成一個情結,情結從這些經驗中獲得巨大能量后,就會通過夢、幻覺、想象和象征的形式向崐外顯露出來,對創造心理起著動力作用。
但是,榮格的心理學只深入到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而事實上人的心理儲存了宇宙整個歷史的演化,在集體無意識之下崐更存在著宇宙無意識,這種宇宙無意識的核心可能是宇宙演化過程中一些重大的變化留下的更加深層次的刻痕──我們姑且崐將這樣的印記稱為刻痕,而正是這種刻痕才發展到原型,刻痕比原型隱藏得更深也更細小。
但是,刻痕或許還不是構成心理最底層的東西,構成人的心理最底層的東西事實上同構成宇宙的最開始的東西是一致的,崐這種東西可能就是構成宇宙的原則了,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道”了。正是這種原則,這種宇宙的真理才最終構成了我們這個崐宇宙的大千世界,而這種原則便是大規律,便是宇宙邏輯!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這種邏輯的展開,都是這種邏輯的表現,而崐人的心理便是一個小宇宙。而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貼近了這種大規律,那么他的肉體便成了這種邏輯的工具,而這個人也就成崐了體現宇宙邏輯與精神的人,成了我們看起來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