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坐月子是女人的第二次發育,因此產后坐月子對女人來說十分重要。傳統觀念認為:坐月子就是要一直躺著、各種大補,絕對不能出門,絕對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調,不能用力......然而,這么做月子真的能“坐”好嗎?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有些“不能”其實已經過時,科學坐月子,才能盡快恢復身體健康,重回曼妙身材。說到坐月子,要注意的事項特別多。下面長沙麗人婦產醫院醫生將為你介紹產婦如何科學坐月子的辦法:
1、月子不是“坐”出來的
產婦到底要不要坐月子?如何坐月子?東方傳統觀念和西方現代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英國女性在產后很少有坐月子的說法,她們產后休息一周左右時間就恢復正常生活,而“中國式坐月子”卻是習俗眾多,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生活觀念大相徑庭,特別是運動的區別。
月子,醫學上指“產褥期”,是從結束分娩到身材恢復至孕前狀態的6個星期。國人習慣在月子期間保持臥床,而西方人則會適量運動。其實,坐月子不是要“坐”著,應鼓勵產婦根據個人體質適量活動,有助于體力恢復,且能幫助會陰和腹部傷口的愈合。順產產婦幾個小時就可下床走動,剖宮產產婦24小時后也可下床走動。但運動時要避免提重物,以免腹壓升高可能導致子宮脫垂。
2、月子餐不用拼命吃
月子里的飲食不外乎三種功能:補氣、催奶和補充營養,這些都能從常見的魚類、肉類、谷類、蔬果等食物中獲得。產婦應該注意少吃多餐,葷素搭配,烹飪以煮、燉、炒等保持新鮮的做法為主,營養均衡搭配即可,不用拼命吃。大吃大喝不僅會造成產婦消化系統負擔,還會造成營養過剩,影響身材恢復。但飲食不能過于清淡,因為新媽媽在產后出汗、分泌乳汁都會導致體內鹽分的流失,因此做菜時可以放適量鹽。
在夏季坐月子可吃些適宜消暑的飲食,產婦出汗多,口渴時,可食用西紅柿或適量的西瓜和水果消暑,不用盲目忌口,以避免產褥中暑。產婦分娩后代謝旺盛,出汗量和尿量增多,若不能及時補充水果、蔬菜,易引起便秘。
不過,也有一些食物是產婦應避免食用的,如刺激性飲料、濃茶、咖啡等,會影響睡眠及腸胃功能,亦對新生兒不利;麥乳精是以麥芽為原料生產的,而麥芽對回奶十分有效,會影響乳汁的分泌。
3、月子病只是“傳說”
忌風、忌水、忌動、忌口……這些中國坐月子的“繁文縟節”,讓很多新媽媽難受不已。實際上,月子病只是民間提出的一個籠統的概念,只要按照醫生要求,注意休息,合理營養,適當鍛煉,避免感染,坐月子不會留下問題。
產婦經懷孕及分娩,內分泌發生變化,使骨關節、韌帶松馳,鈣缺乏,容易引起腰疼、關節疼。因此,產后應加強適當鍛煉,注意補鈣,不要過度勞累,腰腿痛、關節痛經過一段時間可以自愈,而不要一味的歸咎于“月子病”。特別是傳統坐月子不能刷牙、洗澡、吹風等習俗應當摒棄,如果產婦不能刷牙有可能患上牙周炎、牙齦炎和多發性齲齒;而不洗澡,不注意身體清潔,則有可能感染,對產婦有害無益;洗澡盡量洗淋浴,不可盆浴。“月子里不能吹風”的說法也不可取,居室內要經常通風,室內溫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忽高忽低,通風時要避免身體直接吹到電扇或空調的風,室溫設定在攝氏25~28℃為宜。
坐月子之所以要科學,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21世紀,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科技高度發達,生活環境相對優越,飲食脫離了溫飽的年代。因此坐月子也要與時俱進,講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