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政府接連叫停幾家大公司的海外投資項目,外界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對海外投資的監管進入了從寬松到收緊、從形式性審查轉向實質性審查的新階段。而隨著外匯管制進一步收緊,審計機制更加嚴格化,海外投資項目紛紛遇冷之際,一家名叫“爸爸的選擇”的日化科技品牌海外投資卻輕松通過。
日前,日本權威商業經濟雜志《東洋經濟周刊》中國動態專欄發布了一篇有關中國境外投資規定異變的文章,分析指出由于中國外匯準備金的急劇下降,從2014年6月達到4兆億美元,到17年1月減少到3兆億美元心理線,約共減少1兆億美元,進而“引發中國金融當局恐慌,對涉及房地產、金融等虛體經濟企業集中管制”,相繼“阻擊萬達、復興集團等代表性企業”,并波及到實業和實體企業。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相關文章報道
政府對于境外投資的收緊行為,同樣會刺激到敏感的民間情緒。世界第二汽車玻璃生產商福耀集團在美投資建立工廠,被誤解為資本出逃,董事長曹德旺先生不得不多次面對媒體向公眾辟謠;同樣中國最大的通訊設備提供商華為也由于輿論擔憂,對外第一時間解釋是在日本投資實驗室,而非此前日媒大加報道的建立大型工廠。
在這種背景下,8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境外投資細化分為鼓勵、限制、禁止三個類別,其中房地產、娛樂體育設施等投資項目均列入限制類別;作為對比,“與境外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的投資合作”及“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等實業項目被提升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推動相關產業提質升級的重要意義上來。
可以看出,雖然政府對于整體境外投資行為審計收緊,但涉及實業創新項目則顯然是留有余地。文章還特地舉例,“北京一家名叫爸爸的選擇的公司,為了在日本設立研發中心,5月份向外管局提交購匯申請”,僅過了2個月,“7月初就輕而易舉的獲得了批準”,此舉被認為是北京當局在外匯管理上“給實業企業留下對外投資的捷徑”。
爸爸的選擇在日本建立研發實驗室
據悉,“爸爸的選擇”是一家具備全球化研發能力的母嬰日化科技企業,立足全球資源進行研發、生產、銷售,旗下產品包括紙尿褲、濕巾等,高管團隊來自北大清華等中國頂級高校及海外留學人才,具備出色的國際視野,是國貨母嬰日化領域創新創業的代表企業。本次在日本設立研發實驗室,也是在更多了解對手基礎上,吸收日本在日化領域的高科技研發人才,和日本、美國主要國際大品牌進行技術抗衡。
最后值得關注的是,盡管海外投資目前面臨審查、監管、盈利的諸多不確定性,但是與先進制造掛鉤的“海外研發中心”投資項目則往往能夠“輕松”出線,如華為、“爸爸的選擇”均在日本設立研發實驗室,不光被政府社會視作提升國內綜合技術研發水平受到肯定,也同時被日本視作強力對手加以尊重。可以斷言,作為資本“脫虛入實”的風向標,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