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他鄉的童年》引發了一輪社會熱議。這部聚焦“教育”的紀錄片以多元的視角、深入的采訪,展現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及中國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讓眾多從事教育,接受過或正在接受教育的觀眾開始反思:在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觀念、方法的差異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美育”“自然教育”……應該從他者的經驗中學習些什么。
紀錄片的第二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考試”“零競爭”“倡導積極教育”“評價標準多樣”的芬蘭。除了這些助力芬蘭教育領跑全球的“秘籍”外,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還有他們對自然教育的重視。如何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自然教育課該怎么上?應該教會孩子什么?……不少家長和老師一遇到上述問題便一籌莫展,那么,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位芬蘭老師是如何通過一節“沒有圍墻的課堂”給我們以啟發的吧!
1. 森林里可以教什么?
走出教室,周軼君跟著卡蘇卡拉小學的師生來到了森林。這是一次特別的“森林課”,由三個奇妙有趣的“任務”組成。首先,老師給孩子們發放色卡,讓他們在森林中尋找與色卡顏色匹配的任何東西。看到孩子們擺放在色卡旁的樹葉、樹皮,觀眾恍然明白:五彩斑斕的森林里,還藏著無數顏色和驚喜等我們去發現!
接著,老師讓孩子們去森林中找不同的植物,描述它們的氣味。孩子們“聞”到了“蘋果”味的植物,感受到了每種植物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就連深度參與尋找任務的周軼君,也打破了以往對“氣味”的刻板印象,驚喜地發現了一種名叫“自然”的氣味。
最后,老師拿出一份寫滿“惡心的”“可愛的”等形容詞的“清單”,讓孩子們尋找與清單上形容詞相匹配的東西,哪怕是去觸摸惡心的東西也沒關系。因為,“感受”不止有美的、開心的,惡心的、臟乎乎的東西也需要我們去體驗、認識和理解。
尋找顏色、描述氣味、匹配形容詞……孩子們的“視覺”“嗅覺”“觸覺”在三個小任務中被不知不覺地觸發,孩子們對色彩、氣味的認識,以及對詞語的理解力和事物的觀察力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正如勞拉老師所說:“除了數學課之外,在森林里什么課都可以教。”家長和老師,你們get到了嗎?
2. 想象,沒有標準答案
在一根斜倒在地的樹干邊,周軼君問勞拉老師那是一棵什么樹,老師認為那是一棵“濕的樹”,軼君好奇若是同樣的問題問孩子,老師期待孩子如何作答。令她意外的是,勞拉老師并不要求孩子們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力來回答,任何答案都行。因此,在這堂“森林課”里,為一棵樹命名變成了可以自由發揮想象且沒有標準答案的趣事,試問,誰不喜歡這樣的課呢?
3. 自然教育,不一定要在大自然
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想必有很多觀眾十分羨慕片中的孩子擁有一片可以學習和玩耍的森林,也產生了同周軼君一樣的疑問:在遠離森林的非洲或城市中的孩子該怎么辦呢?其實,這也是自然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問題,即自然教育一定要在大自然中進行,孩子只能通過田野遠足才能收獲知識與快樂嗎?不!不是的!自然教育除了走進大自然,還可以打破思維的“圍墻”,在博物館、公園,甚至是室內進行,正如勞拉老師與周軼君所言:“主要是讓孩子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產生聯系,培養孩子和自然的關系,讓他們學會愛惜、保護自然。”
看完這個生動的教學案例,你對“自然教育”是否有新的認識呢?隨著自然教育理念的廣泛傳播,我們國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學習、研究和推廣自然教育的隊伍中,但仍有很多教育者對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開始自然教育,自然教育與其他學科有什么關系等問題不甚了解。那么,大家不妨帶著這些問題,到自然教育代表人物安娜·博茨福德·康斯托克創作的《自然教育手冊》中尋找答案,也許這本“在長期的戶外實踐中積累并結合理論研究”的著作能夠解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為你的教育方法或課堂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下面是內文截圖驚喜放送!還沒拿到書?先預熱一下吧!)
本文章所提及的《自然教育手冊》來自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自然教育系列 50×3個自然游戲》套裝叢書,現由京東商城銷售。
(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豆瓣主頁截圖/《他鄉的童年》優酷視頻播放頁截圖/《自然教育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