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隔代育兒這個話題,相信大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對于許多年輕父母來說,選擇自己帶孩子,就要放棄自己熱愛的職場,選擇職場又只能將孩子交給老人來帶,無論兩者中作出了怎樣的選擇,都能改變寶寶的成長。
說到這里,隔代養育會產生怎樣的分歧呢?小編通幾個常見的栗子跟向大家解答!
例子一:母乳和奶粉的爭執
媽媽:母乳是寶寶最好的口糧
老人:母乳太稀吃不飽,應該多給孩子吃點奶粉
分析:對于寶寶口糧來說,眾多專家對于母乳的研究表明,母乳是最適合寶寶的口糧,母乳中含有眾多的營養物質,且母乳對于寶寶來說是最安全的,但有時候在喂養過程中因為母乳的不足也會額外添加奶粉,因此在這里給到母乳媽媽的建議是:一、早開奶;二、勤吸吮;三、調整好心情;四、適量的補充湯水。
例子二:小寶寶吃手吃玩具要不要阻止
媽媽:洗干凈可以吃
老人:吃手吃玩具臟,不能吃
分析:吃手是每個寶寶個體發育過程中的一種行為表現,是正常的,為什么寶寶會吃手和吸吮玩具呢?是由于寶寶處于口腔及手的敏感階段,需要通過吃手吸吮玩具來滿足她的探索行為,另外寶寶吃手也能起到對自我情緒安撫的作用,因此在保持衛生安全的前提之下應給予適當的滿足。
例子三:周歲前寶寶該不該加鹽
媽媽:寶寶周歲前不應該加鹽
老人:寶寶不吃鹽哪里來的力氣?
分析:一歲以前的寶寶不需要額外添加鹽,過早的添加鹽可導致寶寶對食物產生味覺偏差,高鹽飲食也會影響寶寶體內的營養物質的吸收,由于嬰幼兒的腎臟發育未完善,不足以代謝過多的鹽。
例子四:寶寶能不能看電視
媽媽:2歲前寶寶最好不要看電視,對視力不好
老人:電視上蹦蹦跳跳畫面的很適合我孫子看,能學很多知識。
分析:電子產品在生活中能給人們帶來很多的樂趣,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也能對一個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兩歲前由于視網神經發育不足,過早過長時間的觀察電子屏幕會導致孩子視覺疲勞,視覺分別不足,影響到孩子視力的發展,在一閃而過的畫面中孩子缺乏了互動性,這將阻礙孩子技能的習得,如何把控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呢,對于兩歲以上的孩子,專家建議每天盯著屏幕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且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觀看,另外在選擇動畫內容的時候要選擇動畫簡單,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為宜,避免由于內容的劣質導致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例子五:寶寶該不該自己練習吃飯
媽媽:寶寶要學習自主進食
老人:寶寶不會自己吃,就應該大人喂
分析:隨著孩子月齡的不斷增長,孩子到6個月左右開始會出現自主性,也就是說孩子能對自己進行簡單的服務,到十二個月左右孩子就逐漸開始進行自主進食的訓練,因此,孩子經過不斷嘗試和訓練是可以做到自主進食的,不需要大人刻意的喂食,自主進食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是訓練精細動作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大人應該要有意識的進行自主進食的培養。
例子六:寶寶零食“禁不禁”
媽媽:寶寶不能吃太多零食
老人:我孫子想吃什么零食都可以
分析:市面上的零食種類繁多,甚至許多商家打著安全的旗號大肆宣揚,孩子該不該吃零食是非常有爭議的話題,但是生活中能完全杜絕零食的出現嗎?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首先零食優選無添加為宜,有條件的可自己在家手工制作。第二、控制好零食的量,如果寶寶零食吃的多也會導致影響孩子的正餐,營養攝入不足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會導致孩子挑食。
例子七:寶寶該不該把尿
媽媽:孩子不適合把尿,包尿不濕就行。
老人:整天包著尿不濕孩子多難受,把尿屁股干爽不會紅屁屁
分析:在老一輩看來,幼兒把尿是一件很普通常見的事情,由于寶寶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發育未成熟,頻繁的對寶寶進行把尿并不能加速寶寶技能的習得,反而在訓練中由于寶寶的這種條件的反射,會導致大人在過程中出現責備、訓斥、抱怨,無意識間會給寶寶造成一定的挫敗感。大多數嬰兒會在18-24個月會出現排便意識,當然也要根據個體情況,有些幼兒可能會在2歲半左右出現,如何去判斷呢?首先,排便較為規律,小便時間能控制2小時;第二、對尿片表示抗拒,不愿包尿片;第三,對馬桶比較好奇,喜歡坐在上面玩,能語言表達是否想要尿尿;第四,能自己粗糙地進行褲子的脫提的動作。以上大部分行為出現時就可以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了,大人要記得給寶寶準備適合寶寶的小馬桶哦。
例子八:寶寶哭了想要什么該不該無限制滿足?
媽媽:在規則范圍內適當滿足
老人:孩子還小,就應該被大人寵著愛著
分析:孩子的降臨無疑給家庭帶來了眾多的歡聲笑語,但同時也會有很多的矛盾,當孩子哭的時候大人要理性地去判斷孩子是因為什么而哭,如果僅僅是因為情感的需求大人給與適當的關注即可,但如果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大人要和孩子進行協調,而不是一味的進行滿足,大人一味的滿足寶寶會用哭來要挾大人,因為只要哭,想要的一切都能得到,所以對于孩子提出的需求,大人要有界限感,在一定規則范圍內適當滿足。
例子九:孩子走路摔跤了怎么處理比較合適?
媽媽:鼓勵寶寶站起來
老人:為了讓孩子不哭打地板,打完了孩子就不哭了。
分析:孩子在學走的過程中由于肢體協調性及平穩性等因素難免會出現摔跤的情況,當孩子摔跤了,大人不免會覺得心疼,但心疼的背后,大人更應該教會寶寶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要協助寶寶一起尋找原因并找出問題解決的辦法,例如:“寶寶摔疼了,是因為剛才走的太快是嗎,沒事下次咱們不著急慢慢走”,反之寶寶摔跤了就抬起腳來作出很兇的“地板懷,打地板”的樣子,只會讓寶寶覺得是因為地板才導致的自己摔跤,長此以往會讓寶寶誤認為只要做錯了事情都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這將會對寶寶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
以上育兒中的行為問題如果在您的生活中出現了,還請理智的進行調解,多些理解和包容,并增強自我的育兒知識做到輕松育兒,快樂育兒!或者選擇51家庭管家專業育嬰師,幫您科學育嬰、重返職場!1+1+N團隊式育嬰服務,享受母嬰顧問+育嬰師+技術團隊全套服務。
母嬰顧問為您家寶寶制定嬰科學的幼兒護理方案,幫助寶寶健康成長。營養師會和母嬰顧問溝通制定適合寶寶的營養計劃,定期營養回訪。早教專家會定期評估孩子的發育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寶寶的專屬早教活動方案,并向您解答育兒問題,給寶寶全面的、科學的成長生活。專屬管家24小時及時回應、傾聽您的需求,有問題直接與管家溝通并為您定制解決方案。
月子師會根據營養師定制的方案,為寶寶制作科學的輔食,并輔助媽媽哺乳或者人工喂奶,讓您安心回歸職場,不再擔心喂奶問題。每天晚上哄寶寶入睡或者陪伴孩子睡覺、給寶寶洗澡,每天早上和寶寶做早操。會時刻關注寶寶成長,對寶寶進行成長記錄、生活記錄、看病記錄時刻,對寶寶貼心照護。
學習更多育兒知識或者預約育兒服務,請關注【51家庭管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