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91在线视频/五月播播网/日日操夜夜操狠狠操/成人一级网站

國內知名母嬰門戶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育嬰中國 > 新聞 > 正文內容

太難了!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到底治還是不治?
點擊數: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評論

   某社交平臺上,一位醫生爆料自己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是如何保護自家孩子的?這條視頻發布后,轉眼間點擊量破萬......。

  而眾多網友關心的問題是: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到底治還是不治?如何避免幽門螺桿菌在家人間傳播?平時又要如何預防?

  話說幽門螺桿菌是全球人類感染率較高的細菌之一,英文簡稱HP。半數以上成人的Hp相關性疾病是由兒童期感染Hp所致。國內研究顯示,兒童和青少年HP總感染率約為20-30%,且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密切相關。

  關鍵是一旦家長發現自己感染HP,又怕傳染給孩子,因此,才會談“幽”色變。

  而視頻中的醫生表示,HP會通過口口、糞口等傳播的途徑來傳染, 因此建議家長們一定要記得這樣做:

  1.不摟著孩子睡覺:嘴對嘴的呼吸可以為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大開方便之門。如果父母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很容易通過唾液傳給小孩,更不要去親吻孩子的嘴巴或者臉頰。

  2. 注意喂養方式:家長常有把東西嚼爛再喂給孩子或邊吃邊用同一筷子、勺子夾飯菜喂孩子的習慣,這種方式,很容易使孩子感染上幽門螺桿菌。

  3.分餐進食:就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兒童可使用單獨的餐具。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盡量不讓孩子吸吮手指;玩具要經常消毒處理;飯前便后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凈;不混用水杯、牙刷、漱口杯等,切斷口-口傳播。

  5、而家長就需要及時治療:切斷傳染源是預防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最重要的手段。

  關于HP感染的檢測和治療

  根據中國的《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顯示:并不推薦對兒童進行常規HP檢測。除非有特殊的疾病治療需要,才會對兒童進行檢測。

  這主要是因為兒童和青少年感染后發生嚴重疾病的概率低、可選擇的藥物種類少、對藥物不良反應耐受差、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高等原因。

  那又該如何降低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增加其自發清除率?

  我國常用的根除HP的辦法分:三聯和四聯法,但大量使用抗生素會對兒童產生不良反應,同時也會讓兒童過早的產生耐藥性,這也是國家并不推薦對兒童進行常規檢測和治療的原因。這時食用專利益生菌就是最好的治療方式,比如歐洲非常流利的優萃美Pylomed除幽益生菌糖果咀嚼片。

  分成人版和兒童版,特別是Pylomed Mini版,也就是兒童版 :專為3-14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設計,選用德國專利菌株,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種醫學臨床研究表明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效的益生菌菌種,菌株號:DSM17648。

  獨有的聚合特性,通過與幽門螺旋桿菌發生聚合,以物理方式把幽門桿菌帶出體外,無副作用、無耐藥性,適合長期養胃和HP的預防感染。

  酸酸甜甜的櫻桃口味,更能滿足孩子的味蕾。每瓶60片,每片含100億單位的專利羅伊氏乳桿菌,每天1-2粒飯前咀嚼吃掉即可,安全有效。服用2個月后,轉陰率高達7 0%以上, 減 少幽門螺旋桿菌的有效率高達到99%以上。

  愿祖國的花朵兒,從容生活,一生無“幽”。

  3-14歲兒童和青少年需要做HP的檢測嗎?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的共識意見是:不需要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常規的HP感染檢測。主要的原因包括:1.兒童即使感染,也極少發生嚴重疾病;2.兒童感染后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3.兒童可選擇的藥物種類少;4.兒童即使根除細菌后再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

  哪些情況下,3-14歲兒童和青少年需要進行Hp檢測?

  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建議以下情況完善Hp檢測:

  消化性潰瘍;

  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

  慢性胃炎;

  一級親屬中有胃癌的患兒;

  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

  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NSAID)(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

  若兒童、青少年無不適或特殊情況,不需要單純為“想知道自己小孩有沒有 Hp感染”而進行Hp檢測。

  是否需要進行抗Hp治療?

  詹教授介紹說,在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中,僅少部分人有臨床癥狀。感染后是否發病與細菌的毒力、個人體質和環境因素有關,但并不是所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兒都需要即刻治療。建議:消化性潰瘍、胃MALT淋巴瘤必須根治;以下情況可考慮根治:1.慢性胃炎;2.胃癌家族史;3.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4.計劃長期服用NSAID(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5.監護人、年長兒童強烈要求治。若患兒有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噯氣、反酸、黑便等消化道癥狀,或無癥狀體檢提示H. pylori感染,建議與兒科消化醫師溝通,評估治療的利與弊,再決定是否需要根治。

  2017年,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協會(ESPGHAN)聯合北美小兒胃腸病、肝臟病和營養學會(NASPGHAN)共同發布了兒童和青少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管理指南,共識專家組建議針對兒童和青少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和治療共提出16條推薦意見(JPGN,2017;64:991-1003)。其中包括:1.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在內鏡檢查中偶然發現的,在仔細討論患者/家長接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風險和好處后,可以考慮治療。2.不建議對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采取“檢測和治療”策略。3.建議對患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兒童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如果確定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應該進行治療并確認已根除。4.不建議在調查兒童缺鐵性貧血或身材矮小的原因時,常規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檢測。5.建議在上消化道內鏡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時,至少要進行6處胃腸道黏膜活檢。6.建議不要在臨床中使用抗體檢測(IgG,IgA)來檢測血清、全血、尿液和唾液中的幽門螺桿菌,等。這些建議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和商議。

  幽門螺桿菌如何預防?

  2014年《京都共識》已將H. pylori感染定義為一種感染性疾病,并認為屬于傳染性疾病。傳播途徑包括:糞-口傳播(細菌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可在水源中定植,最后被人體攝入);口-口傳播(細菌可定植于口腔、唾液中,可通過接吻、口對口喂食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胃-口傳播(通過接觸有H.pylori感染的嘔吐物,是兒童典型的傳播途徑)等。人是目前唯一確認的傳染源,感染呈明顯的家庭集聚現象。


編輯:湯也
熱門文章
更多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