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想象期(6~9歲)
隨著孩子生活面的擴大,認識和理解力比幼兒時有所發展,畫畫中能逐步掌握物的基本形狀,畫面也比以前豐富。這時,他們注意表現出對象的特征、動態和生活環境,能根據自己的感受畫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由于常常以想象代替觀察,孩子畫畫的內容廣泛多了,海闊天空,任意幻想。他們望見星星和月亮象盞燈,就想到月亮上去讀書;看見星星愛眨眼,就想和星星打電話。我們成年人雖然見識多,但受寫實的局限,反而使想象力受到了抑制。當然,這一階段孩子的畫,大多還是平面造型。由于認識能力的局限。他們還不理解,也不能表達出空間和透視現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聯系和比例關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畫會向寫實發展,會關心透視和比例,而畫面的兒童情趣就越來越少了。
這一時期,有些家長往往急于求成,讓孩子追求成人化的東西,單純臨摹畫家的筆法和現成的畫面,以孩子臨摹得像為標準,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當然臨摹是學習繪畫技法的一種方法,讓孩子單純臨摹可能很快見效,鍛煉了眼看和手畫的協調機能,但都沒有動腦子。因為他照抄的是現成畫面,那是畫家經過觀察、概括、提煉等藝術加工后產生的形象,是人家的創造,不是孩子自己的東西。就像抄書和寫作文是不同的兩回事,抄書不能代替作文,作文需要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畫畫也是一樣,單純臨摹只會妨礙他的記憶和想象的發揮,也就影響了他創造力的發展。什么時候著重學習繪畫技法合適呢?約到9歲以后。
6.寫實期(9~12歲)
孩子進入了少年,心理上逐漸失去了兒童的天真。他們對過去畫的東西已經不滿足了,他們看著也覺得不順眼了,要求畫得更“像”了。不只形狀、顏色上要求真實,而且初步有了立體、空間的感覺(視知覺有了一定深度)。他們逐步追求怎樣在平面上,通過合理的空間透視關系,去描寫接近于視覺真實的形象。這些還不是他們力所能及的,要學會分析的方法去認識周圍世界,學會概括表現對象的基本特征,大致要到11歲以后。
這時期了解一些繪畫知識,初步學習一些繪畫技法,會鞏固孩子對繪畫的興趣。繪畫基本功練習(寫生、素描)比較直觀,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進行,容易見效果。他們能看到成績,就愿意把精力轉移到單純基本功練習——畫寫生中去了。而他們那既缺乏天真稚氣又不成熟的創作畫,不大討人喜歡,所以往往不被承認,他們的積極性也就容易受到挫傷,創作的欲望便逐漸淡漠了。這是10歲以后感到創作難的心理變化。
以上是根據兒童心理變化說明兒童繪畫的幾個發展階段。年歲只是一個大概界線,有的孩子很可能處在提前狀態,有的也可能在這方面顯露得慢一些。這在一定程度上和孩子所處的環境有關,“人是環境之子”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出生后主要是處在家庭環境中,家庭環境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刺激著孩子的感官。他所接觸的環境,影響著孩子的智能發展。環境的刺激越豐富,兒童自由活動體驗也越豐富,他的感應能力愈強。當然這一切又都不是人為地短時間強制教育的結果,必須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點點滴滴,耳濡目染,完全是一個潛移默化地熏陶過程。
兒童繪畫發展階段是一個參考“數據”,不應機械地硬套在孩子身上。5、6歲孩子畫石膏寫生是不實際的;反之,孩子具有了一定寫實繪畫能力,再讓他畫稚趣的形象也是困難的,那就讓他繼續向前走吧。
我們珍視兒童畫的特點,讓孩子以純真的感情去表現他們的生活,任何用尺子衡量兒童畫,超越兒童自然發展階段的作法都是不妥當的。但是,我們也要隨著兒童心理發展不斷培養他們各個感官的功能。在輔導方法、內容、程度上,都應適應這個階段兒童的智力發展狀況,并不斷豐富和發展兒童的認識水平。孩子會一天天長大,兒童繪畫特點會逐漸消失,慢慢向成人繪畫過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