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感激
蘭蘭的媽媽:有些寶寶性情溫和,容易讓人親近,是不是這些寶寶更容易懂得感激呢?
靈兒的媽媽:“感激”這個概念很抽象,寶寶什么時候才能學會感激呢?
凱茜:沒有哪個寶寶天生就能意識到“有人在為我辛苦工作”。感激是后天通過學習得來的。雖然說,性情溫和的寶寶更容易與周圍人相處,更容易學習,但是否懂得感激就如同是否講禮貌一樣,與個性氣質沒有直接關系,而與所受的教育有關,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對寶寶的“感激教育”中作用很大。
在環境的影響下,15~18個月的寶寶就可以開始理解與感激相關的概念,比如,他們開始理解自己需要依賴別人,爸爸媽媽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這個月齡的寶寶雖然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激,但已經能夠開始理解,自己與爸爸媽媽是不一樣的,是單獨的人,而爸爸媽媽經常做很多事情來讓自己感到開心(比如捉迷藏、拿來餅干等)。
到2~3歲的時候,寶寶開始會表達感激。到4歲的時候,寶寶不僅能為獲得某些實物(比如玩具)而表達感激,也能夠為某些行為(比如友好、關心、贊美)而表達感激。
培養感激
茵茵的媽媽:“感激教育”的確重要,但是如何教寶寶呢?這似乎不像教他吃飯穿衣那么簡單直接。
凱茜:寶寶最愛模仿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因此媽媽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請多用“請”“謝謝”等語言。比如,寶寶擁抱媽媽,媽媽可以說:“嗯,謝謝寶寶,媽媽感到很開心啊!”同時,也堅持讓寶寶多用這樣的語言。講禮貌和懂得感激經常是相互重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培養禮貌行為也是培養寶寶懂得感激的好機會。這里凱茜寫下一些小點子,希望能啟發媽媽邁出對寶寶進行“感激教育”的第一步。
●將感激編織進每一天的談話中
“寶寶,我真高興你能認真聽媽媽講這些故事!”
“今天超市里的叔叔又運來了我們最愛吃的新鮮水果,叔叔真好啊!”
“今天的天氣真好,瞧,寶寶的衣服都曬干了!我們真應該謝謝太陽公公!”
讓每天與寶寶的對話中都充滿感激的內容,在吃晚飯或上床準備睡覺的時候給寶寶講講一天發生過的美好的事情,遇到過的友善的人們,這都是培養寶寶懂得感激的重要內容。
●讓寶寶自己做事
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讓寶寶完成一件小家務(比如擦桌子),但結果往往是寶寶或是沒完沒了地擦桌子,或是把桌子上的東西弄得一團糟……最終,媽媽還是要自己來完成。其實,媽媽代替寶寶做得越多,寶寶的感激反而越少,因為只有他自己做了,寶寶才會慢慢意識到,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媽媽每次都要幫寶寶洗手,寶寶需要做的就是伸出兩只手等待,有時他甚至為需要伸出手而感到不情愿。只有讓寶寶自己去洗手,他才知道洗手時要把袖子卷高,要把手心、手背擦上香皂,再將所有滑溜溜的香皂泡沖走,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