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稱為無差別的反應期。這個階段的寶寶看見或聽見任何人都會向那個方向轉過去,眼睛會骨碌碌的隨著人的移動而移動,一會向這個人靠過去,對他發(fā)出微笑和咿呀語等。這個時候的寶寶并沒有與媽媽發(fā)展起獨特的一對一的依戀關系。因此,出門時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抱寶寶,寶寶的反應基本上是良性的,不會有明顯的哭鬧。
?
第二個階段(3到6個月),稱為有差別的社交期。此時寶寶對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對母親或照顧者的反應越來越頻繁,并會做出專門反應,如張開小手,或眼睛緊盯著媽媽,表現(xiàn)出企盼的樣子。
?
第三階段(7個月到2歲),寶寶與媽媽的依戀關系進入了明確期。此時寶寶對于特定人的偏愛變得更強烈。由于寶寶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并主動探索環(huán)境。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作為一個“安全基地”,從這個“基地”出發(fā),去探索周圍世界。當他們感到需要安全時,就又返回到媽媽身邊,然后再進一步去探索。在這個階段,寶寶不但形成了分離焦慮──離開媽媽時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慮──對陌生人的謹慎與回避。他們以反抗、緊握、恐懼等方式對待與媽媽的分離。
?
年齡 | 階段 | 主要特點 |
0-3個月 | 無差別反應期 | 對陌生人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抗拒 |
3-6個月 | 有差別社交 | 追隨母親,表現(xiàn)出需要母親 |
7-2歲 | 母嬰關系明確期 | 對照顧者尤其偏愛,對陌生人開始抗拒與回避 |
一般2歲以后,寶寶開始能夠較好地理解爸爸媽媽愿望、情感和觀點了,他們還能夠根據(jù)這些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例如他現(xiàn)在能夠忍耐媽媽因為別的事情而遲遲沒有注意自己,也能夠忍耐同電話鈴聲或家務暫時吸引了媽媽的注意,還能夠忍耐同媽媽的短期分離,因為他相信媽媽一定會回到自己身邊。
?
為什么不同的寶寶對待分離有不同的反應?
?
兒童心理學家們常常在思考:為什么有些嬰兒在媽媽離開的時刻顯得特別的不安、害怕,而有些孩子會很快的恢復平靜?如果換一種問法:“為什么一些嬰兒對母親的可親近性和母親能否及時回應自己的需要而缺乏信心?”則答案似乎很明顯。自信源于經(jīng)驗,嬰兒的心理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如果媽媽總能及時回應我,則我預期下次也能得到同樣回應。而如果在我需要媽媽時沒有回應,下次我就不知道該預期什么。
?
心理學家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采用了一種叫做“陌生情境測驗”的方式來評價嬰兒與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依戀。這種“陌生情境測驗”的基本原理就是仿照嬰兒與分離的場景進行的:在一個小型研究專用房間里有一把椅子供媽媽使用、地板上有玩具供寶寶玩,媽媽和寶寶一起在房間中玩耍,整個過程被錄像。在兩個關鍵性時刻,發(fā)信號讓媽媽出來,讓寶寶自己在房間里呆三分鐘,媽媽第一次走出來,只留下女助手和寶寶在房間里,第二次則只有寶寶自己留在房間里。
?
許多心理學家期望在幼兒對母親的離開所產(chǎn)生的反應中,獲得關鍵性信息。一位叫做Mary D. Ainsworth的心理學家耐心仔細地收集了近三十個嬰兒的資料,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嬰兒屬于哪種類型,在媽媽離開的時間,他們都哭鬧得十分厲害。嬰兒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當母親返回時他們的反應。
?
依據(jù)這些不同的反應,Mary D. Ainsworth將嬰兒分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
依戀類型 | 媽媽返回時的表現(xiàn) |
安全型 | 很高興,靠近媽媽、伸手,等待媽媽擁抱。
在遠處微笑或愉快的用手勢打招呼。
媽媽擁抱后,平靜的繼續(xù)玩耍 |
不安全型 | 不安全-回避型 | 轉過身去,不看媽媽,拒絕面對媽媽。
先靠近然后再轉向一邊悶悶不樂。
入迷的玩地毯上的線頭或茫然拍打玩具。 |
不安全矛盾型 | 仍然嚎啕大哭。
無力接近媽媽。
推開媽媽的擁抱。
在媽媽身邊哭很久,不理會媽媽,也不要求擁抱。 |